查看原文
其他

耶鲁学长的科研之路:在迷雾旷野中寻找真理

AhaClub二哈 AhaClub经验星球 2022-09-25

点击图片进入AhaClub经验星球


大家好,这里是AhaClub人物专场!

“Aha人物” 聚焦展示同龄人生活和思考,给你带来有情感、有温度、有个性的成长故事。


- 本期人物 -

卓卓:

科研有时候就像是在

安安静静地打磨一件艺术品




- 目录 -

01. / 与科研的奇妙情缘 /

02. / 拥抱改变,顺势而飞 /

03. / 浅尝科研的甜与苦 /

04. / 科研以外的世界 /





我是卓卓,从上海交大本科毕业,现在是耶鲁大学一个普通的研究人脑认知的PhD学生。

借此机会分享一下这几年关于科研的经历,不管你是否打算做科研,亦或者从科研这条路转弯了,都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给你一些思考,与君共勉。


01

与科研的奇妙情缘

# 最初的邂逅

大一时,我沉浸于体验大学生活。我真正和科研邂逅,最早是在大二。

大二时,我加入了一个研究细胞自噬的实验室。当时科研于我而言,一半是兴趣,一半是功利——我需要优秀的科研经历敲开世界名校的大门。

此后三年,我大多数时间都是泡在实验室。


# 执着且拼命

当时处于一种执着且拼命的状态:我为了每天安排更多的实验,干脆翘了不少的课。当时我一般每天早上9-10点到实验室,晚上11-12点回寝室。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确实很努力很刻苦,但是存在一些问题:
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提高科研的效率。有时候给自己的一天排满了实验,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完成,先前花时间完成的准备都白费了。


有时遇到实验结果不顺利,我没有去系统性地、科学地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而是突然想到一个可能性就去尝试,结果在低效率的试错中浪费了大量时间。

虽然遇到了这些问题,但庆幸自己在科研上花的时间多,最后算是卒有所获。
耶鲁老师面试我的时候说到,你目前的科研成果已完全可以发表不错的论文了,结束面试后的我也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
之后,我顺利拿到耶鲁的offer, 也拿到了校级优秀本科论文。
           图 / 夜晚静谧的耶鲁医学院实验室楼道


# 回归初心

如今,我研究的是大脑神经网络的生长发育图谱、认知功能的细胞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精神疾病的机理研究。其实,这个领域与我本科的科研领域完全不是一个方向。

我在高中时就思考过与大脑相关的研究,当时对意识的产生非常感兴趣,计划日后对人的认知产生机制进行科学研究。遗憾的是,到了大学,我加入了一个研究细胞自噬的实验室,原因是导师提供的课题很有前景,有机会一作发表paper,在本科生中就是放卫星了。

出于功利性的考虑,我没有执着地选择脑科学研究。后来我到了耶鲁,博士第一年的实验室轮转时,我选择了细胞自噬相关领域的。但最终我选择了脑科学研究,看到了现在导师的研究方向 ,回想起高中时期的初心,顿觉这个领域闪闪发光,就是我科研的最佳归宿!这份最初的兴趣,也是现在让我能一直坚持的动力之一。
           图 / 位于耶鲁医学院的Cushing Center,瓶中装的是精神疾病大脑的样本


02

拥抱改变,顺势而飞

# 开拓新视野

大学从事科研时,我还在跟瓶瓶罐罐、微生物、细胞打交道,现在却是和数据代码打交道。大学时我基本没有修过统计和编程的相关课程,到耶鲁后几乎就是重头学起。

刚开始在实验室轮转的时候,我尝试性地学习了数据分析,那时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收获新鲜感和成就感,觉得几行代码就可以干很厉害的事情,非常有意思!然而真正加入了实验室,研究变得深入之后,才发现自己所知甚浅,仿佛面对着知识的海洋,都无从下手。

面对这样的情况,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恶补知识,就是努力。一旦度过瓶颈期,接下来会顺利很多。


#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现在回过头去看,之前需要几天琢磨的一个东西,现在可能一天就能完成。当时觉得多么了不起的改变,现在回去看也不过如此。

我本来不是一个喜欢改变的人,但是一路走来发现,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变的,改变才是常态。如今我渐渐不去害怕改变了,而是说服自己:去拥抱改变吧!
           图 / 耶鲁大学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蓝天和学习更配

03

浅尝科研甜与苦

# 科研生活有点甜

我喜欢科研,每当收获一个有意义的新发现时,我都会欣喜得想立刻去和导师、和更多的人分享这一成果。
我喜欢被好奇心牵引去探究问题,有时候夜里迟迟不睡,不是因为忙,而是迫切的想知道实验结果。
我喜欢专心投入并成功攻破重要技术难题的成就感。
我也喜欢专心打磨和包装科研成果,认真调参数以赋予数据图视觉美感,如同雕刻一件艺术品。
我还喜欢和同事们讨论学术时那些头脑风暴、灵感迸发的时刻。

到如今,我已从事科研好几年了,但是从长远看,我的科研之路才算刚刚开始。我很确信也很期待以后还有机会去慢慢地更深刻的体会科研的丰富性。

除了享受在耶鲁做科研的过程,我也很喜欢这里的科研氛围。我所在的实验室是规模较大的神经科学实验室,实验室汇集了一批对神经科学各个领域有专长的人。这个实验室曾一度是北美第二大的神经科学实验室。

医学院内部的学术活动非常丰富,每天都会开展多个学术报告。另外,实验室旁边大多都有个厨房和餐厅的二合一小房间,偶尔可以过去冲杯茶,跟人聊聊天,这些都让这里的科研生活显得轻松惬意。


# 月亮与六便士

科研本身就是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路,能坚持一直走下去的人并不多,昨天还跟你探讨学术的哥们可能明天就投身工业界了。但是这些选择本来就没有对与错、好与坏。

留学读博士做科研,其实比想象中难很多:我以前觉得就是沉下心来安安静静轻轻松松研究。后来发现,现实比想象的难得多,你要有很强大的内心。博士群体里,焦虑、抑郁可能并不是骇人听闻。

来自导师的压力,实验苦苦不出结果的压力,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还有来自毕业、找工作、签证、经济、变秃等等的压力,需要承受的太多太多。

有时多种压力洪水猛兽般一同涌来,你会感到孤独、无助、绝望、挫败。你能想到的负面情绪,很多留学博士们都体会过。

但是很多人还是坚持着并挺过来了。他们都是一次次被科研打击之后,被迫地变强了。可能以后的很多事跟完成博士攻读相比,都算是轻松了。

尽管很难,但是身边也有不少愿意继续在走学术的,我想,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可能是对于科研的兴趣,可能是对于学校这种氛围的喜爱,也可能是不甘心轻易被打倒、觉得自己还可以起来再战的斗志!
         图 / White Mountain坐缆车俯视图

04

科研以外的世界

# 科研路上的人生导师

本科的导师教会了我科学辩证地思考问题。刚开始读文献,作者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但是我开始慢慢地学会去思考其中的逻辑,并且融入自己的认识。

现在的导师让我学会以长远的目光尝试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学会如何去包装自己的成果,如何去向别人推销自己。有趣的是,我现在的导师都50多岁了,他给我们打比方的时候还常常拿约会做例子,教导我们包装科研成果要像约会的时候包装自己一样。

我还认识一个committee的老师。他因为身患某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辞去某大公司高薪工作,去读博士、做博后。现在他致力于罕见遗传疾病的研究。他的经历非常励志!

我非常感恩遇到这些老师,感恩他们带给我的宝贵的启发!


# “科研狗”的小资情怀

科研对我来说,可能是未来我喜欢的事业,但不是我的全部,我还是会尝试其他感兴趣的领域,也会兼顾自己的生活,花时间陪自己爱的人。

这种理念可能是我到美国后受到这边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的,在经历了一些事后这种感受愈加强烈。

大学四年期间,我第一年在社团和学生会花了很多时间:跟别人一起创建社团,加入学生会,参加志愿者活动,认识更多有趣的人。后来,如前面所说,我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和出国留学准备上,这也是非常难忘且丰富的经历。

现在,我把更多时间投入在自己的爱好上,比如自学钢琴;我也喜欢摄影,每次出去玩都会带上相机,也从最刚开始的相机自带的套头慢慢升级到各种定焦镜头;我还喜欢烹饪,想以后有个大厨房,和另一半一起烹饪美食。

这些爱好在某种程度上和我对科研的喜欢都有些相似之处:在过程中,我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认真打磨出一些美好的成果,比如一首好听的曲子、一张出色的照片、一道佳肴、一个有意义的科学成果!
          图 / White Mountain的秋天里抬头看向五彩的天空

科研路漫漫,是漫漫,也慢慢,很庆幸我能够坚定走下去,很庆幸现在我的本职,也是我的热爱。祝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未来一路坦途!



- 本期讨论 -



科研路上的你,有哪些奇妙经历?

渴望踏上科研路上的你,又有哪些困惑?

快来评论区一起分享吧!



- 往期回顾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上期推文)




- End -


下一期访谈嘉宾正在招募中

如果你也是有故事有特点的同龄人

或者有推荐的小伙伴

请联系小助手吧!

分享经历

用星星之火照亮更多小伙伴们前行的道路

还有嘉宾福利放送哦~!


添加小助手微信 decsharon




供稿丨卓卓
内容丨燕子 关关
排版丨阿子
配图丨卓卓
设计丨楠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